主要成分
本品为复方制剂,每片含赖诺普利10mg、氢氯噻嗪12.5mg。
功能主治
用于治疗高血压。本复方不适用于高血压的初始治疗,适用于赖诺普利或氢氯噻嗪单独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压的患者,也适用于两单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后的替代治疗。
用法用量
视病情或个体差异而定,本品宜在医师指导或监护下服用,给药剂量须遵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予以调整,剂量调整一般需要在使用2~3周后方可进行。但患者单独用赖诺普利或氢氯噻嗪治疗无法获得足够降压效果时,可以采用口服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10mg/12.5mg,一次1片,一日1次,剂量的调整根据服药期间血压变化而定。每天服用25mg氢氯噻嗪可有效地控制血压,但出现显著的钾流失的患者,选择赖诺普利-氢氯噻嗪10mg-12.5mg可能在疗效相似或更好的同时,减少钾的流失。
药品相互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同时服用赖诺普利可能对肾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但一般是可逆的。有报告显示NSAIDs可能减弱ACE抑制剂的降血压作用,与氢氯噻嗪合用也会影响其降压利尿作用。因此合并服用NSAIDs应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增加血钾的药物:赖诺普利可减弱噻嗪类利尿剂引起的钾的流失。赖诺普利与含钾利尿剂(例如:螺旋内酯甾酮、伊普利酮、氨氯比咪或氨氯吡咪)、钾补充剂或含钾盐合用可能引起血钾的显著上升。因此,同时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定期检测血钾。锂:钾同包括ACE抑制剂在内可降低钠的药物合用有锂中毒的报道。停用锂及ACE抑制剂,锂中毒一般是可逆的。若赖诺普利与锂合用推荐应经常检查血清锂浓度。利尿剂降低锂的肾清除并且增加肾毒性发生率。因此本品尽量避免与锂剂合用。酒精,巴比妥类或镇静剂:与噻嗪类合用有可能产生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药物(口服药物和胰岛素):与氢氯噻嗪合用可能需要调整抗糖尿病药物的剂量。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与氢氯噻嗪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消胆胺和降脂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影响氢氯噻嗪吸收;服用单剂量消胆胺和降脂树脂可使胃肠道吸收分别下降85%和43%。皮质类固醇:ACTH-增强电解质丢失,尤其是低血钾。升高血压的胺类(例如,去甲肾上腺素):有可能降低对升高血压的胺类的响应,但不需停用。骨骼肌松弛剂:非去极化松弛剂(例如,筒箭毒碱):可能增强肌松剂的相应。其他药物:赖诺普利与硝酸盐类和/或地高辛合用无临床显著副反应。赖诺普利与心得安、地高辛、氢氯噻嗪合用无临床显著性意义的药代动力学影响。食物不影响赖诺普利的生物利用度。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会对孕妇的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孕妇和准备怀孕的妇女禁用。本品可能经乳汁排泄,因此哺乳期妇女禁用,或者权衡利弊,在服用本品的时候停止哺乳。儿童用药: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老年用药:老年患者应进行小心的剂量选择,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可能服用其他药物,一般从最低剂量开始服用。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显示,老年患者赖诺普利AUC增加了大约120%氢氯噻嗪AUC增加了大约80%。
注意事项
运动员慎用,运动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赖诺普利
大动脉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流出道阻塞患者合用赖诺普利与所有血管扩张剂应注意。
肾功能损伤: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作用,有些个体可能出现肾功能变化。患有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肾功能依赖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包括赖诺普利治疗,可能伴有少尿症和/或进行性氮血症,罕见急性肾衰竭和死亡。
伴有单侧肾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赖诺普利有可能出现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另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经验表明,停药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可回复到正常。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的最初几周应监测肾功能。
赖诺普利与利尿剂合用时,既往无肾血管疾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通常轻微及短暂。既往肾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必要时减量或者停药。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对肾功能进行评价。高血钾:赖诺普利加氢氯噻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1.4%产生高血钾(血钾大于5.7mEq/L)。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治疗的继续进行而消失。产生高血钾的危险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合并用药(详见药物相互作用)。咳嗽:有可能由于抑制内源性缓激肽的降解引起咳嗽,所有ACE抑制剂均报道了持续性咳嗽,停药可缓解。在咳嗽的诊断中应考虑由于ACE抑制剂导致的咳嗽。
手术/麻醉:经历重大手术或麻醉剂合用时,可能出现低血压、一旦出现,可以通过补充体液进行纠正。
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卡托普利为另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曾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及骨髓抑制,肾损伤患者(尤其是同时伴有胶原性血管疾病)比非复杂性患者更为常见。从目前服用赖诺普利的患者资料看,尚不能确定其发病与赖诺普利的治疗是否相关。肾疾病及胶原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白细胞数目。
氢氯噻嗪
所有服用噻嗪类的患者均应观察是否出现体液或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症状并定期检测血清电解质。
某些接受噻嗪类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血尿酸升高或痛风的加剧。
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出现血糖升高,进而使得潜伏的糖尿病显现出来。
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的患者,药物的降压作用可能增强。
若出现进行性的肾损伤,应考虑停止使用噻嗪类治疗。
噻嗪类药物可增加尿中镁的消除,因此有可能造成低镁症。
噻嗪类药物可能减少尿钙的消除。在不存在钙代谢紊乱的情况下,噻嗪类可能导致间歇的和轻微的血清钙的升高。而显著的血钙升高可能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反应,在进行相关检查前应停止服用噻嗪类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的治疗有可能伴有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
不良反应
国外对930名患者进行了本品的安全性评价,其中100名患者服用本品超过50周。详见说明书。